以生为本,推动内涵式发展
张宇 孙仕昌 2020年12月14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高等教育院校也在探究新型的教育发展模式。本文主要论述了精品课程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急切性,分析了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建设思路、发展重点和建设的途径。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强化改革速率、重视特色发展,强化内涵结构,重视监督力度等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内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为主要,分析探究了教学质量、教学精神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建设途径等问题。
【关键字】 以生为本 内涵式发展策略
我国从2003年开始,经历了连续数年的“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具有非常大的规模了。在数量方面,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7个省和自治区的1340所高校,国家级4000门精品课程带动了省市12000门精品课程的发展。在层次方面,由原来的本科发展为主转变为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方向。现阶段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数量和效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本文非常系统的探究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的“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结合内涵式发展模式,论证了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结构特色和管理方法,详细介绍了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一、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转型为现在的内涵式发展
1、精品课程建设之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就是说以事物外部因素为资源和动力的模式,在发展形态表现方面是数量的不断增大和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是通过资金投入和增加资源加快发展。精品课程外延式发展,主要是通过扩大精品课程的规模数量和实验经费的投入等方式获得其发展。外延式的发展动力是精品课程的内容变化和数量变化等,在发展形态方面是课程类别的增多和课程数量的增加。内涵式发展就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为资源和发展动力,在发展形态方面主要表现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变化引起的发展规律。比如说规模的适度性、资源的配置效率、质量和数量的统一等。按照这种观点分析的话就是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方面是课程的专业、学风、实验和人文教育等因素互为资源和动力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挖掘专业内在属性和学科体系推动发展。在发展方面追求的是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稳定,变现为课程的示范性和教学质量。
2、精品课程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随着近几年外延式的发展,精品课程的数量和品种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满足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之外,还满足了高等教育指定的优质课堂要求和内容体系。但是因为社会物质的变化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依靠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很需要向内涵式模式发展;而且外延式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凸显了很多问题和矛盾。比如说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已经全部覆盖了所有本科专业课程,但是专业的类别和层次不是很明显,并且有些课程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教师需要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等。上述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外延式发展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够通过稳定规模的前提下,调整精品课程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提升课堂的教育质量解决问题。
二、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重心和建设理念
精品课程在建设的时候,本科层次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院校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本科教育在数量方面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高层人才培养基地。然后,本科层次的精品课程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本科层次的示范课程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能够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生活在本科阶段的年轻人在三观的塑造方面,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质,这些年轻人的受教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本科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先锋力量。真正意义上实施内涵式发展的精品课程建设,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教育材料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对于国内各个高校来说,创立和建设内涵式精品课程,都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建设思想。
1、以生为本,强化素质教育和重视能力发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以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就是实现内涵式发展。这里面所说的“以生为本”主要是说以师生为本。教育的首先任务尊重人的个性的同时,让人觉得自己像人,才可以在正确的环境中认识和发展自己,必须处理好“认识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认识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础”等关系,必须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发挥主导作用,让教师以主人公的心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点,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中获取知识。
2、凝聚方向,重视教育特色和强化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就是建设精品课程强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凝聚方向,创新特点项目,最终建立起学科的特色。所以,需要大胆的解放思想,创新高质高量的特色课堂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设计一个改革的大纲,在内容的分类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除了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套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材料。
3、优化结构,培养教师团队和训练师资力量。因为精品课程可以使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层次化逐渐明显的当前环境中,想将学校中每一门课程都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是不可能的。对于国内所有高校来说,只有在确定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后,才能够准确的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有目标性的建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由此增加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建设精品课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体参与。当前社会环境下,因为利益的存在导致很多高校教学和科研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而且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影响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办法进入到本科课堂中。所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在青年教师中寻找优秀的苗子对象,通过教师结构的整改,建设具备现代教育水平和理念的师资队伍。
4、管理创新,强化监督机制和推动管理保障。强化对精品课程的管理是“质量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时候,可以积极的引进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实施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各大高校、院系两级单位需要做好课程规划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比如说建设3门基础非常稳固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级别的分类非常明显,在每一个专业中建立2门精品课程。第二,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对应的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为教育核心、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质量标准和体系。第三,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想要建立规范的检查制度和监督体系,核心任务是实行教学质量的分级别管理。一方面,学校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小队经常检查和审阅精品课程建设概况,其中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建立教学信息制度和网络评教体系,发挥学生监督教学质量的作用,及时掌握精品课程中教学质量。
三、内涵式发展的建设途径
随着这几年的发展,精品课程的发展状况越来越明显,全国范围内都在探究高等院校建立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精品课程的建设途径。
1、内涵是发展需要坚持解放思想的理念。在现代国内外教育形式的影响下,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从未出现过的。经济制度的变革、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改动,还有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发展状况考虑未来的走向,因为因循守旧是无法前行的。思想解放的空间大小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直接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发展程度。开拓和创新是一种精神运作状态、一种思维模式的表现、一种行为方式。把解放思想的精神运用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当中,需要提前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勇于创新,并且通过利用规律和深入探究,树立精品课程建立在课堂的目标,思想解放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的解放。
2、内涵式发展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建设精品课程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不一样的个性特点,在精品课程中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锻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推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建设精品课程的时候,必须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为准,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完成人性化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氛围。除此之外,柔性化和精品化的课堂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有效组织,针对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整个科研试验和科学实验训练,目的是实现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学科理论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3、内涵式发展需要坚持解放思想的治学精神。如果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那么就会影响院校的办学质量。台湾学者何秀煌是这么说的“只要是教育事业,都是通过讲述道理来生成道理,教师展现自己的才智来启发学生的才智,以自身的感情影响学生的感情,以宏远的志向影响学生远大的志向抱负。”精品课程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彰显解放思想的治学精神引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保持潜心育人的心智,以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品和崇尚科学的要求在“尊师重道”的道路上表现出为人师表的一面。1940年的时候,梅贻琦曾经在《大学一解》中这样说道:“古代的学子拜师学艺,都是通过游学方式完成的。孟子说:游学于圣人门前而进不去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游学。”“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 ···不为而成。”梅贻琦引用这样的话语就是在说,大学就好像是大海,教师和学生都是水中的鱼儿,教师是大鱼,而学生就是小鱼,小鱼在大海中会跟随大鱼来回游荡,游着游着自己也就变成了大鱼。梅贻琦先生形容的师生关系非常贴切,也很形象。教师在课程教育中,既是很好的知识载体,也是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和学生理念的大师。
总结: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以“精品课程”为主要分析对象,介绍了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结构模式和理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刘伯明教授这样说过:“作为一体学者应该具备以下五项内容,第一是自信的精神,第二是自得其乐的精神,第三是求真的欲望,第四是把握知识的贞操,第五是谨慎的态度。”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系统科学、先进的人类文化成果和社会的财富,也是人类创新和改造社会的理论依据,不能存在半点的虚伪。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科学公正、育人树人的目标,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精品课程的时效性,完善内涵式发展结构。
参考文献:
[1]杨理连.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27):100-103.
[2]周先雁.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150-155.
[3]金本能.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创新模式构建[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200-205.
[4]董刚、杨理连.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27):142-146.
[5]王向岭. 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4):180-186.
[6]董刚、杨理连.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3):154-155.
[7]刘国军. 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199-203.
[8]施晶晖. 江西工业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11):120-130.
[9]胡小林. 枣庄学院“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枣庄学院学报. 2010,(26):100-108. |